
在泉州西北青洋村的层峦叠翠之间,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静卧于幽深峡谷。五阆山余脉曾燃起熊熊炉火,映照过宋元时期“炉火照天地,红星乱紫烟”的冶铁盛景;如今,它依然以沉默的姿态,向世人讲述着铁与火、山与海交织的千年传奇。
安溪的冶铁智慧源远流长,可追溯至五代,史载“冶有银铁,税有竹木之征”。北宋时期,朝廷在此设立青阳铁场,开启了近五百年的冶铁辉煌。山中开采的优质矿石,历经千度高温的熔炼,在匠人手中锻造成各类铁器。这些坚韧的铁器,不仅成为泉州港远洋巨舶的铮铮铁骨,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商旅,走向广阔世界。一代代冶铁匠人薪火相传,在烈火与锻打中铸就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更以钢铁般的意志,铺就了一条跨越山海、连接中外的贸易通途。
明代以后,青阳铁场的炉火虽渐渐熄灭,冶铁的基因却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。安溪人承古开新,巧妙融合藤的柔韧与铁的刚健,开创出独具特色的藤铁工艺。如今,安溪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与出口基地,产品远销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,续写着从传统冶铁到现代制造的新篇章。
站在下草埔遗址的探方之前,仿佛仍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。那些静默的炼炉、蜿蜒的古道,无声诉说着火与铁、山与海的壮阔往事。这里留下的,不只是一段辉煌的冶铁历史,更是一种文明基因的生生不息——铁骨虽沉,其志扬于四海;炉火虽熄,其神传之千年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