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开始踏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那一刻,时光仿佛开始倒流。耳畔,是隐隐传来的潮声,是千年之前“东方第一大港”,穿越岁月传来的深沉回响。
这座始建于1959年的馆宇,本身便是一部摊开的海洋史诗。它不只是一座建筑的物理空间,更是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容器,静静地守护着一段属于整个世界的蔚蓝色梦想。
当第一缕光线洒在博物馆的影壁上,那句“唯有桐城南郭外,朝为原宪暮陶朱”的古老诗意便被点亮。步入世遗展示总馆,长幅画卷《刺桐梦华图》在眼前徐徐铺展。画中,舳舻相接,人流如织,市舶司前各国商贾云集。这不仅仅是纸上的丹青,更是旧梦的重温。六百余件文物,如同六百多个沉默的叙述者,无声地诉说着“涨海声中万国商”的盛景。在这里,“刺桐”不再只是一个地名,它是一颗被无数条航线环绕、被东西方文明共同滋养的明珠。
而真正的震撼,来自于那艘从泉州湾后渚港淤泥中苏醒的宋代古船。它静静地躺在那里,龙骨如脊,船板如肋。1974年的那次发掘,打捞起的不仅是一艘沉船,更是一个时代归航的魂魄。这是一艘从海外归家的船,它见证了出发时的豪情,也承载了归途中的壮烈。它是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技术一座无字的丰碑,每一道裂纹,都是一首与风浪搏斗的史诗。
站在这艘古船前,我们终于明白,这座博物馆珍藏的,何止是鎏金的岁月。它珍藏的,是刺桐港永不褪色的风帆,是中国与世界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热情拥抱。
走出博物馆,朝霞漫天。新时代的泉州车水马龙与馆内的古老回响交织在一起。承载着海丝精神的这座城市,正如它千年前那样,以其博大的胸襟,拥抱着一个崭新的世界。而那千年回响,从未断绝,它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,随着时代的潮汐,奔流不息。








